餐饮的本质规律没有改变,仍然是提供好吃的产品和优质的用餐体验,但餐饮经营的形式和手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黄太吉的一系列创新,值得餐饮人更深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2016年新年刚过,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写了一篇总结文,他用“加持”、“反思”、“蜕变”这三个关键词来形容黄太吉过去的发展,而在与赫畅的交谈中,当我们抛出相同的问题,让赫畅总结黄太吉三年来的发展时,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解读:反向重构。“三年来,黄太吉其实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反向重构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
这个解答,从黄太吉目前所做的外卖平台生意来看,很容易理解,因为2015年赫畅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黄太吉的工厂店外卖模式能够省去餐饮门店经营模式巨大的中间成本,提升效率和利润,但可能让多数餐饮人很难理解的是,做主打煎饼单品的连锁中式快餐品牌也是“重构”成本结构?做多品类多品牌的餐饮连锁店也是“重构”成本结构?而即使是如今黄太吉的外卖模式,我们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对于餐饮业而言,黄太吉外卖究竟反向重构了什么?
面对一系列的质疑和追问,赫畅聊了很多,谈创业,谈品牌,谈供应链,谈中国经济趋势,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变革,谈人才危机,谈行业发展,这其中,有很多观点,值得分享。而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对于黄太吉重新认知的过程,更让我们重新梳理了移动互联网+餐饮的一系列创新和变革的商业逻辑。
赫畅提出的“反向重构”这个名词太高大上,所以我们换个问法,黄太吉三年的发展,其对餐饮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赫畅给出的答案是:改变了连接人与服务的效率和成本。
回顾黄太吉的发展,你会发现从商业模式上,你很难去界定它是什么?创业伊始,黄太吉是个餐饮品牌,而且算是个单品类的快餐品牌,赫畅的原话是“中式麦当劳”;发展到第二阶段,你会发现,黄太吉不仅做单品类快餐,还做盖饭类快餐品牌和火锅品牌,成为了餐饮生产的“经销商”,在北京、上海开始快速扩张开店,这一模式黄太吉称之为“多品类白领餐饮品牌店”;而接下来的黄太吉3.0版本,升级的跨度有点大,“转型”为外卖平台商,除了自主经营的品牌和产品,黄太吉更像是一个互联网电商平台+生产制造商,帮助其他餐饮品牌生产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并在平台上销售和物流配送,赫畅称之为“外卖工厂店模式的服务型电商”。
对于赫畅来说,选择做餐饮品牌创业是一种偶然,但黄太吉最终“生长”为黄太吉外卖则是一种商业的必然。
黄太吉之所以诞生,其实源于赫畅的一个判断和一个想法。当时在互联网和广告圈“功成名就”的赫畅想找到自己未来的事业,他判断中国未来经济的最大商机来自于服务业的升级,用现在的热词形容这股趋势就是“供给侧改革”加“消费升级”,于是在服务业中,赫畅选择了餐饮行业,而他想做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工具,打造一个麦当劳式的中国快餐品牌,最终,他选择了煎饼和卷饼这两种产品作为品牌的核心品类。这一阶段,黄太吉被大家熟知的关键词是“互联网营销”,而互联网营销本身和赫畅创建黄太吉品牌的思维,实际上涉及了一个过去餐饮行业很少思考的维度:重构品牌认知。
一直以来,餐饮行业建立品牌的过程是这样的:找到一个品类,通过聚焦该品类的核心产品建立品牌,然后塑造超级单品强化消费认知,最后通过品牌营销推广给更广泛的目标消费群体。而黄太吉的做法则正好相反,黄太吉则是通过打造一个超级单品(煎饼)来强化品类的消费认知,同时用互联网营销和品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聚焦一批社群式的消费群体,这其中,品牌和品类是否打造成功业界存在很大争议,但黄太吉的确通过互联网营销,做到了极大优化了餐饮企业打造品牌的效率和选址聚客的成本,同时也把煎饼打造成了黄太吉品牌的超级单品。从这一视角来看,黄太吉可以说“反向重构”了品牌认知的成本结构。
但单一品类的发展扩张存在瓶颈,除了品牌营销层面的效率提升,其他方面与传统餐饮品牌无异,而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黄太吉经历了一段认知餐饮行业经营规律的过程,而最终的结果,是赫畅获得一个新的认知,他认识到了供应链的产能效率问题,所以这一时期,赫畅想从供应链着手,进一步让自己的服务能够连接更大的人群。
“产品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但是后台供应链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我们用一份供应链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不同的用户。”于是,黄太吉转型为多品类多品牌的餐饮“经销商”,做了牛炖,做了大黄疯,各个品牌以不同节奏开店迎客,这一战略布局,在赫畅看来,没有后悔,但对于企业来说却是一种错误的战略选择,因为他认知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门店经营的成本结构无法实现黄太吉的野心:让更多的产品服务连接更多的消费群体,也没有提升交易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于是赫畅重构了对于餐饮品牌的认知:餐饮品牌不应只是餐厅品牌,而餐饮行业不应只采用门店作为提供产品服务的载体。于是,赫畅开始思考,餐饮企业能不能通过互联网和外卖的方式实现更有效率的连接人与服务。
于是,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转型,赫畅找到了外卖工厂店的商业模式。赫畅说,商业模式的构建实际上是对于市场和经营不断认知的过程,在新的认知之下,去调整战略和战术,从而让企业越来越接近商业模式背后的本质——商业逻辑。“我认为一家企业或创业团队要想清楚的是商业逻辑,商业模式只是商业逻辑的表现形式。”
而黄太吉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赫畅的答案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当下商业逻辑的底层,不同的是,你用互联网思维去服务什么样的行业。如果服务于零售行业就成为了商品型电商,如果服务于餐饮行业就形成了服务型电商的商业模式。”
在赫畅看来,餐饮行业未来会在消费升级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消费场景变革的双重作用下,呈现一个”哑铃”形状: 一头是讲究品质体验感的社交型餐厅,一头是移动互联网化的精品型产品外卖,中间将是落后成本结构的死亡地带。而黄太吉的创新能给餐饮业带来什么?赫畅直言餐饮行业的本质不会变,就是提供吃饱吃好的优质产品,服务目标消费者,而黄太吉外卖就像是餐饮企业的新武器,能够更好的打造品牌和产品,同时能够降低交易的边际成本。“从出品所需的原料、仓储到物流再到加工,这些产品制造的环节都可以委托给黄太吉,我们利用自建的配送体系,分散到前端可以辐射的各个点,降低了品牌输出方的成本,专注于产品本身,而不是让产品成为次要,让消费者为低效率的高昂经营成本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