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外婆家打造的“宴西湖”,要在元旦当天营业。餐厅里,创始人吴国平已经穿上服务生的衣服,像17年前刚创业时一样,为客人添酒、端菜。
推开宴西湖厚重又隐秘的黑漆大门,水墨西湖映入眼中,款款杭州美食就在考究的盛器里。这家人均500元的餐厅,承载了吴国平打造杭帮菜符号的梦想,他甚至考虑过,首家店不赚钱。
一家餐厅,描述一座城
因为西湖,杭州在我们印象里才比较特别。
外婆家是从杭州出发的,创始人吴国平描述家乡的方式也很**,他用一家餐厅来向西湖致敬。
2015年的2月,宴西湖这个品牌开始被世人所知。它承载了外婆家的很多梦想,也被吴国平赋予了很多希望。这是外婆家走过了17个年头后的一次追溯杭帮菜的寻根之作,也是吴国平希冀中的杭菜符号。
在大众餐饮当道的今天,人均500的定位,没有包厢,仅面向高端白领个人消费,仅开放晚餐预定的定位显得有点异类。
这是外婆家集团品牌布局的一个信号。外婆家经过17年的发展,在平价餐饮、中端餐饮、特色餐饮等市场取得的成就有口皆碑,所以才会有想法,以“西湖论菜”为契机回归杭帮菜的本源,为杭州的餐饮文化做一点事情。
“宴西湖”也是吴国平的一个心愿,在宴西湖餐厅里,他穿上服务生的衣服,和17年前外婆家第一家门面开业的时候一样,为客人端茶倒水说菜。一切都回归本源,一切都从“匠心”出发。
不走寻常路的外婆家
吴国平可能会经常想起1998年,外婆家刚刚在杭州马塍路立足的日子。
那个时候,以及后来很多年,商务宴一直在餐饮业掀起风潮,而外婆家预见到居家日常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将消费群体锁定于家庭就餐的普通百姓,以高性价比作为核心竞争力。
最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外婆家凭借精准的定位、高性价比的优质菜品和和专业贴心的服务占得先机,消费群不断扩大。
红餐网记者梳理发现,也是在这17年里,外婆家由一家店,发展到目前拥有外婆家、指福门、第二乐章、运动会、速堡、金牌外婆家、炉鱼、锅小二八大品牌,全国拥有了170多家门店,每家店都排队。
同样是这样的预见性,在2013年之后,当商务宴请一落千丈,几乎所有的餐厅都在转向家庭消费的时候,吴国平开始酝酿“高端消费”的宴西湖。他曾如此向红餐网解释打造宴西湖的初衷,“外婆家走过了17个年头,平价餐饮、中端餐饮、特色餐饮都尝试过,从目前来看,各方面反响都不错,那么外婆家考虑要彻底回归杭帮菜的本源。”
“众所周知,杭帮菜的色、香、味、形、器、质皆有特色,在全国独树一帜,而餐饮业发展到今日,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让我们餐饮人也要换个思路出菜上菜。”于是,就有了宴西湖。
水墨西湖里的美食
吴国平对于餐饮的认真程度令人敬佩。他对审美有着天生的潜质,并在门店装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店一特色,标新立异且追求完美,大到餐厅设计,小到桌椅摆放、装饰品、小角落的惊喜。
国庆假期里,宴西湖的宣传片被公布在网络上,超过十分钟的视频里,引用了一些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西湖的诗歌,展现了不同时光的西湖之水、之气、之味、之光影、之山姿、之草木、之人物与建筑,是一种水墨画般的文艺范儿。
宴西湖餐厅也是如此。推开那扇厚重又隐秘的黑漆大门,里面的世界豁然开朗。《水墨西湖》的短片在店里的三个超大屏幕循环播放。餐具考究,菜品不出意外地精致,这正应了吴国平所想,按法餐的节奏去吃一顿杭帮菜。
在宴西湖,追求的是西式摆盘,分子美食的概念,款款杭帮美食端上桌,传说、故事都融于菜的意境之中。
在多个场合,红餐网记者都曾听到吴国平表露他对宴西湖的重视。“在商场永远都是做一个店而已,但是真正做企业是不一样的,我要证明外婆家什么样的餐饮都可以做,可以做真正的高级美食。”
无关赚钱,只为符号
尽管人均500元的消费标准不低,并且只推出了晚餐,只接受预定,元旦假期的餐位,还是在一个月前就被预定一空。
事实上,吴国平并不把宴西湖视作高端消费场所,很多时候,他向红餐网记者强调的是性价比,这与外婆家给外界的印象一致,“并不是说你便宜了,就是性价比高,超出了实际价值的体验,才是高性价比。”
过去的17年,吴国平追求时尚,力求完美,每一家店都凝聚他的心血,每一家店都带给拥趸们惊喜;他成为“空中飞人”却乐此不疲,只要得到顾客的肯定,他便笑逐颜开;他把员工看做朋友,比作情人,到店里一起聊天,走进厨房聊菜经,员工们亲昵的喊他“Uncle 吴”。
吴国平爱玩,喜欢新鲜事物,近些年,也常见外婆家在新加坡、意大利开店的新闻。但与中餐走向世界的理念不同,在海外开店,是想打造一个与国外同行交流的场所,“人家知道我外婆家是什么了,才会愿意、放心地把他们的品牌交给我代理,我实际上不是为了走出去而开店,是为了引进来。”
如果把“宴西湖”当做一门纯粹的生意,可能就根本不会有宴西湖了。在这个品牌发布之初,吴国平就表达了他要把宴西湖打造成杭帮菜符号的决心。“对于宴西湖这个品牌,事关提升浙菜精髓,我们甚至考虑首店不赚钱。”
月份:2016年5月
绿茶转型启示:快时尚餐厅以何种姿态应对市场冲击
快速扩张、特色装修、末位菜品淘汰、火爆的排队现场、一人股东制,都已成为绿茶餐厅的标签。
黄瓜5元、牛排17元、东坡肉10元、佛跳墙38元……
这是绿茶餐厅餐单上的明码标价,不难看出,同样的菜品,在其他餐厅所花费的价钱则需要乘以2或3。绿茶是在“赔本赚吆喝”?不,是为了聚人气。
到绿茶吃饭,排队两三个小时已是最常见的事情,这恰恰也是让顾客衔接无空缺,翻台率高的最大保障。
不仅如此,快速扩张、特色装修、末位菜品淘汰、火爆的排队现场、一人股东制,都已成为绿茶餐厅的标签。短短几年,已有50多家连锁门店,目前年营业额达8亿元,净利润在7%以上,预计2016年会有望突破10亿。
绿茶有着一个明确定位——快时尚餐厅。
优质平价、爆销单品、高速流转、特色的就餐环境正是快时尚餐厅的特点。目前,快时尚餐厅正异军突起并快速扩张。如57度湘、水货、探鱼、以及被称为“杭城三剑客的”绿茶、外婆家和白鹿,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店常常是相隔不远甚至“比邻而居”。
当然,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一劳永逸的。面对快时尚类餐厅源源不断的后来者,和消费者的喜新厌旧。绿茶餐厅一路在不断的变化中,推陈出新,乃至下一步跨界西餐厅。
客流是王道
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家餐厅一天能够翻3到4次台,通常就能实现盈利,绿茶平均翻台率为6到8次,在大本营杭州甚至曾达到12到14次翻的翻台率,这意味着每天中午11点到晚上10点之间几乎一直满座。
绿茶餐厅创始人王勤松在接受《中国连锁》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均而言,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最高是7次。“虽然要提高营业额,但也不能盲目追求翻台率,因为厨师、员工状态和体力会招架不住,这将会直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顾客体验。”
鉴于此,绿茶开始实施小时工制度,缓解高峰时段员工的体力不支。但同时,对于小时工的管理也需要绿茶去做进一步努力。
事实上,餐馆通过降低菜价把一部分利益让出来,而顾客也让出了利益,即花时间排队,来让餐馆提高运营效率。如果顾客不愿意花时间排队,此商业运营模式将不成立。所以低价餐厅模式的出现,也可以理解成让顾客参与进来共同来为控制成本而努力。
目前,绿茶的客流已达到日1500人次,要让流量持续,离不开性价比高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绿茶的菜系比较多元化,融合了多种菜系和多种口味,既有杭州酱鸭这样的江浙菜,又有东坡肉、麻婆豆腐、毛血旺一类的川菜,还有客家茄子煲、佛跳墙一类的闽菜和其他湘菜、云南菜等。
王勤松告诉记者,绿茶在开第四家分店的时候开始设有中央厨房,每天统一配送半成品到餐厅,这首先是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同时也是菜品多样又能保持稳定的最大保障,即尽可能标准化,不至于因为临时缺少某个菜系的厨师而导致口感差异。
此外,保持菜品质量的同时,还需依照本地人的口味进行调整。“绿茶餐厅还会通过用户点评信息进行分析,例如重庆的用户喜欢哪些风格的菜品,并会针对本地人的餐饮喜好对菜品的口味进行微调,比如上海可能需要微甜,而重庆需要加辣。”王勤松称。
正是产品标准化和因地制宜的口味调整使绿茶吸引了大量客流,所以已有不少购物中心主动来寻求合作,以期用餐厅的客流量带动其他门店的消费。绿茶在合作中占取了主动,餐厅便在租金谈判上有了议价权。而相对较低的租金和规模化的生产,则让整个餐厅的运营进入了良性循环。
不拘一格的变化
互联网数据对于餐饮企业的精细化经营起到了很大帮助,绿茶餐厅也不例外。比如,绿茶通过统计门店所在城市大众点评TOP10最受欢迎商户的人均消费价格,然后参考这个价格范围进行最终的定价,一般人均消费价格不会超过这个价格范围的15%。
王勤松谈到,绿茶餐厅的餐桌到底如何摆放也可以通过数据完成,根据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会定期调整餐位布局,二人位,四人位还是六人位,需求的多少不同,摆放也不同。“有些店甚至需要进行三次调整,做的越精确满坐率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四人位坐两个人,六人位坐三个人,所谓一桌人,其实人数少了一半,空置率就很高,显然,同样一桌人,90%的满坐率和70%的满坐率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比较精确化的管理和数据分析。”
事实上,在王勤松眼里,餐厅的布局设计非常重要,所有餐桌调整、座位调整、精确度的调整最终都是为了保证顾客用餐体验、满座率、翻台率。
绿茶在节约空间上下足了功夫,一般餐厅一个餐位不能超过1.8平米,绿茶可以做到1.6平米布一个餐位,而且每家餐厅桌椅的距离误差不会超过10公分。对于通道的宽度,多数餐厅会在90公分和80公分两种尺寸里选择,也有一小部分是70公分的,而绿茶餐厅的过道尺寸可以做到60公分,节省的空间可以多摆出一张桌子。
**的就餐环境是绿茶餐厅品牌的另一特色,整体装修风格古朴雅致,清新时尚,充满艺术情调,而每家绿茶餐厅的装修手法又有不同,陶瓷官窑,雕花窗棂,手工铁艺,墙体手绘抑或异域风情等元素,悉数被用在设计中,以期为顾客带去不同的用餐体验,所以每开一家绿茶餐厅,都可以有不同的视觉感官。
在装饰方面,还用了较多布艺和花草,为就餐环境增加了温馨的气氛。而且绿茶餐厅的总体灯光较暗,餐位处采用灯光压低的做法,在熙熙攘攘的餐厅中,为顾客营造出了一份“私密感”。
据了解,一家绿茶餐厅的装修花费大概在500万元,而人均消费却在60元左右,作为消费者来说,在优美高端的环境中享用着平价餐,感觉上像是占了很大便宜,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其趋之若鹜的又一原因。
王勤松告诉记者,除了不拘一格的装修模式,绿茶的餐单也在不断变化中,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末位淘汰制”,每个月销量最少的菜会在绿茶的菜单中被去掉,也会有新的产品进来。当然,新品的研发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王勤松会到很多地方尝鲜试菜,从国际化到平民化,多种尝试,筛选之后经过改良,不期就会出现在绿茶的餐单中。由此保持着菜品持续更新的状态。
对快时尚餐厅而言,保持低价、持续的创新,门口一直有队可排是这种模式生存的关键。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众化特色餐饮品牌增加,曾以低价吸引顾客的快时尚餐厅开始面临竞争者,于是,绿茶开始了下一步动作。
创新升级,涉足西餐
在业内看来,快速扩张2~3年之后,快时尚餐厅享受的装修补贴、免租金优惠会下降,成本压力激化。《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五年内力争大众化餐饮占全国餐饮市场的比重由当前的80%提高至85%。
因此,作为绿茶一类的快时尚餐厅也不得不面临被分流的局面,若创新停滞不前,快时尚餐饮赖以生存的低价、高翻台率模式势必遭受冲击,创新品牌势在必行。
对于绿茶来说,如果说从之前的青年旅社到现在的绿茶餐厅是一次转型,那么此次的涉足西餐则是一次跨界。王勤松表示,除了高性价比之外,不断创新是持久运营的保障。据他透露,今年12月底之前,绿茶餐厅旗下新品牌西餐厅将在北京开业。这是在副牌成潮的情况下,绿茶餐厅在继去年的“关东造”之后推出的又一新品牌。不过此次的新品牌并非绿茶餐厅自己单独运作,而是以合作模式出现,绿茶餐厅更多担任孵化器角色。
绿茶餐厅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金钱不充裕的年轻人喜欢低价的需求,如今把这种理念应用到西餐上,在受众定位和价格上同样将延续绿茶餐厅的模式。“绿茶餐厅此次推出新品牌之所以选择西餐,是因为目前尚未有类似绿茶餐厅定位的西餐品牌,西餐的消费价格普遍较高,我们要以绿茶餐厅创业初期的思维方式打破这种局面”。王勤松同时表示,年轻人才是消费的主力,“以年轻人为消费群体,就必须时刻跟上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变化,否则就会被淘汰。”
中国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冯恩援表示,餐饮业是起步最早、开拓发展最快,收效最明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餐企标准化操作技术愈加成熟,餐饮的可复制性也愈加明显,很难有餐企能在做行业做到“**”,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餐饮行业持续生存。
快时尚同类品牌也没闲着,作为“杭城三剑客”中的外婆家也在不断进行着品牌的推新,如第二乐章,炉鱼,锅小二等。另外,随着一线城市餐饮市场的逐渐饱和,除了推新品牌之外,向二三线城市推广也是快时尚餐饮品牌转型的策略之一。从绿茶今年上半年的开店分布不难看出,餐厅除了在合肥,成都,西安,杭州等二线城市加速扩张外,也已开始在浙江金华和广西北海这类三线城市展开布局。
而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折射的也正是快时尚餐厅开始面临多方冲击,寻求转型的局面。
不服输她让广州老字号继续辉煌
作为一名商界女性,她是带领广州老字号广州酒家开疆辟土的功臣,她更是把握时代商机将广州酒家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的领军人物。“就是不服输,别人能干的我也可以干。”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杏绮骨子里就有一股倔强和坚强,而她对员工又不失女性的体贴关心,最重要的是员工们都佩服她,因为林杏绮处理问题总是出于公心。
人才是第一位
每次采访林杏绮,她总能谈到人才对于广州酒家发展的重要性。其实,林杏绮自己就是一步步从一名普通服务员成长为经济师、高级餐饮服务技师、高级宴会设计师直到“广州酒家一姐”的高级人才。
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林杏绮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质量工作者”、“全国餐饮经营管理专家”、“中国粤菜创新优秀企业家”、“中国餐饮服务大师”、“中国饭店业连锁酒店十佳总经理”、“广东省优秀女企业家”、“广州市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并作为国家一级评委,多次担任国内各级餐饮服务技术职称评委和业务技能竞赛评委工作。
“爱才如命”,林杏绮甚至为了优秀员工的福利跟时任领导据理力争。她曾多次率领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大赛,载誉而归;林杏绮特别重视人才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造就了一批先进精英,促进了广州市乃至全国餐饮行业的发展。
老字号有无限空间
作为广州的老字号,广州酒家没有老态龙钟的感觉,而是越来越与时俱进,这跟林杏绮追求创新有着密切关系。
在每周广州酒家的食品评审会上,林杏绮都会认真给出专业意见,有的不同品牌的食品她通过盲测竟然可以准确地评论出优劣,令同事们佩服不已。
她对食品生产经营管理一丝不苟,通过与高校联合研发,组织项目专项工作小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发明专利,“秋之风”、“利口福”等品牌均获得著名商标称号,成为食品生产行业的佼佼者。
除了传统消费方式外,林杏绮意识到,广州酒家集团部署电子商务公司大有所为,除了专门负责网络渠道的有关销售业务,还可以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系统实现更多快捷管理功能。目前,企业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并通过与京东、天猫、1号店、大众点评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低成本高成效的网络宣传和客户关系维护,成就企业宣传和顾客互动便捷途径。
在林杏绮独到眼光的带领下,2015年中秋期间,集团公司电商收入超过1亿元,超额完成了公司指标任务。
在广州酒家集团的发展方向上,林杏绮坚持以品质推动品牌,坚持一条贯穿往来的道路,这条路还需坚定不移地走,这就是创新之路。一路走来,大胆创新已经沉淀成为广州酒家集团的企业精神,成为广州酒家集团始终屹立中国餐饮业前茅的法宝之一。
百度外卖拟融5亿美元,外卖老三要放什么招?
百度外卖融资计划书在今日遭到曝光,计划书显示,百度外卖于11月启动B轮融资,拟募集资金3到5亿美元,该轮融资将于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此次融资的40%用于平台建设,20%用于产品研发,20%用于品类拓展,20%用于市场推广。
从披露的融资计划书来看,百度外卖与美团外卖还存在不小差距:
交易额:预计2015年整体交易额超过80亿,2016年目标交易额超过250亿,月均流水增长为30%。
订单数:今年9月百度外卖日均订单突破100万。10月百万订单中26万订单为选用百度外卖平台物流订单。
配送员:配送人员超过1.9万,日均送单量维持在16-18单之间。
商户数:今年前10月已经有18.7万商户入驻,其中6%为重点商户(KA商户),贡献了平台流水的18%。合作的18.7万商户中,42%的商户使用百度外卖平台的物流。
用户数:截至10月,百度外卖已经覆盖109个城市,用户数量1600万,移动端月活跃用户1100万。
四大关键词盘点外卖O2O这一年
一年前,我在总结2014年的外卖O2O时,用了六个关键词——新风口、新模式、价格战、并购、暴力运动、2.8万罚单。
这六个词可以看出当时外卖O2O的“新兴”与“生猛”,时隔一年的春秋,这个领域的疆土逐渐清晰,曾经纷争天下的诸侯列国,有的兵强马壮,有的改弦更张,而有的,已经消失不见。
在外卖O2O日趋成熟之际,这些企业 的发展路径——谋求融资、发展配送、力求延伸、追逐站队——却越发得步调一致,而一致的背后,其实也透露出外卖O2O对于探索新模式的些许无力,叫叫嚣嚣的一年,也是一种证明与逃避。用冯唐飞鸟集的译文来描述,“人们融进人群的喧嚣,为了消除内心的聒噪。”
融资、配送、延伸、站队,本文试图用新闻事实作为每一个节点,来勾画出外卖O2O这一年错综复杂的发展脉络以及当下的格局。
融资:烧钱无底洞
12月29日,百度外卖融资计划书曝光,B轮拟融资3到5亿美元,此轮融资11月启动,预计明年1月完成。7月28日,百度外卖宣布将拆分独立发展并完成了2.5亿美元融资,开发外卖调度系统。
12月17日,阿里投资饿了么12.5亿美元,占股27.7%,成为第一大股东,饿了么估值超45亿美元,继续独立运作。8月28日,饿了么完成6.3亿美元F轮融资,是当时全球外卖平台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1月23日,饿了么获3.5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
12月22日,美团点评融资文件曝光:拟出让16.67%股权融资30亿美元,估值180亿美元,其中腾讯认购10亿美元。7月1日,美团新设立外卖配送事业群,在内部将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并完善外卖服务体系。
6月24日,阿里与蚂蚁金融合资重启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双方各注资一半,共60亿元,各占股50%,蚂蚁金服运营部总经理范驰出任CEO。
众所周知,外卖是一门非常烧钱的生意。即使富裕如账上有500亿元现金的百度,将其外卖业务分拆独立融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不愿意完全自己扛外卖这一烧钱的业务。
外卖O2O的GMV,就是配送员每日订单的总流水,我们来做一门算术:
以我最常使用的饿了么为例,12月20日的数据显示,饿了么日交易额突破1亿元,日订单量破330万单。按毛利率20%、每单补贴5元、每个配送员每天配送30单计算,这一天毛利2000万元,补贴费用1650万元,十几万配送员每天的工资即使只有100元,工资费用也有一千多万,再加上其他成本,外卖平台离实现盈利,还非常遥远。
因为烧钱的不可持续,所以不断的融资就成了续命的灵丹妙药,拿百度外卖来看,7月底融资2.5亿美元,若B轮融资明年1月完成,其间相隔6个月,其间每天的花费则是近千万元。
外卖平台若想长期依靠烧钱占领市场,必须保证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唯快不破,否则必然出现资金断层,一旦补贴结束,其培养的价格敏感型用户会迅速撤离。
正如饿了么CEO张旭豪说过的,“大家应该从烧钱、补贴的偏见中跳出来,重新看待饿了么这家公司。”2015年的外卖O2O企业,烧钱补贴已经不再是**的关键词。
配送:生死时速
11月13日,饿了么和滴滴合作配送业务,搭建两轮电动车加四轮汽车的“2+4”同城配送体系。以3公里为界限,滴滴的汽车动力组负责配送3公里之外的订单,而电动车饿了么组负责近距离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9月18日,口碑网上亿元投资外卖O2O服务商点我吧,将用于大力发展“众包+全职”物流方式的即时物流平台“点我达”,满足各类短距即时物流需求。9月9日,外卖O2O平台生活半径获新口碑网3亿元C轮融资,其以用户为圆心在半径3公里内提供服务。
7月28日,百度外卖完成2.5亿美元融资,开发外卖调度系统,加强“最后一公里”即时配送能力,意欲打造千亿级同城物流和交易平台。百度外卖已建立物流团队“百度骑士”,以保证送餐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6月饿了么上线峰鸟配送平台,成立物流联盟,由第三方配送公司(包括京东物流在内)+风行者(饿了么自有配送团队)+社会化配送力量共同提供配送。
外卖O2O,通俗得讲就是在家里坐等美食上门,其意义在于免除或降低了用户自身空间转移的时间成本。
在这段过程中,节省时间成本是最重要的核心,也可以看作外卖O2O的生死时速。因为用户只关心自身的等待时间,外卖来源远近、或者是送餐时外面环境究竟多恶劣这些因素,对用户来说,在肚子饥肠辘辘面前,都是逃离平台的理由。
因此不管是利用技术、数据手段合理调配运力,还是拉入第三方配送团队甚至众包解决长尾,都是为了将手中这份饭尽快送到用户手中。
外卖高频的演练,配送已经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电动车之旅,而是同城物流的巨大想象空间,这恐怕是很多外卖平台的终极目标。同城物流需大体量业务支撑,外卖是最合适的选手,逐渐搭建起电商行业十年来梦寐以求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完备体系,可以自然顺延到商超、生鲜等领域。
延伸:技多不压身
11月18日,美团外卖首次品牌升级,由主营餐饮外卖向全面业务拓展,餐饮之外,还提供商超、鲜果、甜点饮品、鲜花蛋糕、药品等品类的上门配送服务。为配合“全品类”和“配送速度快”的特点,美团外卖的产品形象由一碗饭变成了一只袋鼠。
10月29日,饿了么上线其食材供应链B2B平台“有菜”,为中小型餐厅提供食材一站式采购、食品安全可追溯,提供生鲜原材料批发服务,涉及从餐厅到有菜商城、渠道批发商、再到物流服务商的整个链条。
9月16日,饿了么和医药O2O药给力达成**战略合作,**上线“药给力1小时送药上门”服务。8月26日,百度外卖与叮当快药合作,后者为前者提供核心区域28分钟免费送药到家服务,首先接入北京地区。
各家外卖的服务正横向拓展至商超、便利店、鲜花、药店等更多交易品类,切入本地社区O2O市场。
在老友记此前的文章《阿里奇袭饿了么,O2O领域的“寡头式”竞争期正在来临》中提到:
“到家服务的本质是什么?可能远远背离这件商业最初的起点。作为衣食住行的基本刚需,吃饭的问题位列第一。送饭这一高频刚需恰恰攻克了“最后一公里”堡垒。因为高频的使用,才可以网罗各方勇士加入“送饭”一线。
而月入万元以上甚至数万的经济守则保证了这批一线战士的“忠诚”,能够有组织有纪律得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吃饭这一高频行为赋予了这个行业蓬勃而高增的能量。
未来可以送饭,当然也可以送各种商品与服务,这正是饿了么的能指所在,这也是当初张涛何以慧眼投饿了么的原因所在,更是阿里此番“不计代价”闪电拿下饿了么的意图所在。饿了么在手,O2O重走。”
O2O领域中,如果说到店业务已经渐进天花板,那么到家业务的战争才刚刚开始,甚至可以说到家业务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
站队:BAT的天下
12月17日,阿里12.5亿美元投资饿了么,占其27.7%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就在一个月前,饿了么刚刚宣布获得滴滴投资。加上此次阿里的投资完成后,饿了么创始团队所持公司股份将不足10%。
11月17日,口碑发布开放平台战略,免费为商家提供流量、会员营销、支付和大数据四大能力;成立生态孵化基金,首期投入金额为10亿元。
10月8日,腾讯主导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并在新美大**一轮28亿美元融资中,腾讯认购10亿美元。
6月30日,百度重投O2O,李彦宏称“3年在糯米身上投入200亿元”,百度糯米正式发布“会员+”O2O生态战略。
兜兜转转,你会发现,这些外卖O2O,最终都成为了BAT的门客。
现如今的O2O江湖,也一样如此——阿里系有了饿了么外卖旗舰,辅以阿里O2O;腾讯系新美大、滴滴出行辅以非高频O2O;百度系OTA幅射O2O的新格局重新亮相——江湖重换了大王旗。
有创业者对我说,“互联网创业就是为了被BAT收购。”不知这是资本的可幸,还是创业的可悲。
但必须承认的是,对O2O来说,完全脱离BAT几乎不可能。BAT手里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和丰富数据,决定了你必须去拥抱他们。影票如是、出行如是、OTA如是、外卖为代表的到家如是,整个O2O亦如是。
湘鄂情3年门店缩水近8成 更名ST云网停牌半年多
高端餐饮摇摆转型
从著名的高端餐饮品牌到迅速滑落,湘鄂情的无奈转身恰好是当下高端餐饮品牌的一个典型代表。自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三公”消费受到严格控制,这对著名的高端餐饮品牌湘鄂情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
从2013年5月起,湘鄂情就开始寻求改变转型,厨子不看菜谱却研究兵法,湘鄂情转型方向在环保、影视、科技等多个领域摇摆,而扎入彼时所谓的热门行业互联网和环保行业,这些领域对于湘鄂情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几乎毫无经验。
湘鄂情挣扎转型
作为高端餐饮的代表,湘鄂情也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期。2009年11月11日,湘鄂情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餐饮企业,湘鄂情创始人孟凯身价36亿元成为餐饮界首富。
突然在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一纸令下,公务宴请和高端接待业务断崖式下滑,2013年湘鄂情出现了其公司史上最严重的亏损,全年营收8.02亿元,亏损5.64亿元。无奈之下,湘鄂情不得不酝酿转型。起初,湘鄂情只是在餐饮产业链内做了一些转型,但都相继失败。
“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这盘棋已经没法再继续在行业内往前走了,高端餐饮没了,低端餐饮我提前一年做了,也没成,已经无路可走。”孟凯彼时对外表示。
湘鄂情开始将触角延伸到其他行业。2013年7月27日,湘鄂情宣布拟以2亿元收购江苏中昱环保51%股权,正式进军环保产业。接下来又收购了合肥天焱、江苏晟宜环保有限公司51%股权。
在该领域还立足未稳,2014年3月,湘鄂情又在短时内收购了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公司和笛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各51%的股权,进军影视行业。原本以为湘鄂情会做个好“导演”时,2014年6月又与中科院联手进入大数据领域,定位变身为互联网公司。2014年8月24日,公司索性更名为“中科云网”,彻底抛弃餐饮业。
转型中的湘鄂情遇到了隔行如隔山的窘境,主营的餐饮业务也持续亏损,“湘鄂情”的商标为还债被迫转让。有知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湘鄂情的餐饮主业扭亏已变得难上加难,由于资金短缺,转型的大数据新媒体业务无法正常开展,难以获得预期收益。
“尽管湘鄂情转型的领域都是一些热门行业,政策环境良好,而且市场需求旺盛,但是这些行业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湘鄂情没有根据自身特性,盲目跨界发展,并且后续没有进行深耕细作,精力分散,失败是必然。”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
“厨子不看菜谱,倒研究起兵法了”似乎异常贴合湘鄂情的多元化。湘鄂情从2013年底起步转型,频繁的主业变化在A股上市公司中实不多见。上述知情人士认为,孟凯把转型目光瞄准影视和大数据或是为股价炒作,但缺乏资本运营经验的他也被绕进去了,并没有对股价提升起到作用。
湘鄂情在最兴盛的2012年时拥有34家门店,如今只剩下8家。连续亏损的“湘鄂情”更名为*ST云网继续征战资本市场。然而多次发布破产预警后,截至目前*ST云网已经停牌半年多。
近日,记者联系到孟凯的继任者中科云网董事长万钧,其称已经离职不接受任何采访,而董秘兼副总李强也称离职很长时间不便发表意见。而此前被提名为中科云网执行董事的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方面负责人程学旗对记者表示,从2014年年底不管是湘鄂情还是中科云网跟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其已经卸任执行董事。
记者又致电中科云网董秘安鑫,但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一切以公告为准,以董秘安鑫在开会为由拒绝接受采访。问及孟凯是否还负责相关事务,上述人士称不知道。
高端餐饮艰难转身
如今,中科云网的有效资产仅剩餐饮和环保。前者主要是8家门店,而后者则是合肥天焱生物51%的股权,也同样处于亏损中。“国内餐饮第一股”之称的湘鄂情,曾经的辉煌渐渐退去。
湘鄂情的艰难处境只是高端餐饮现状的一个缩影。2015年6月,另一家高端餐饮企业“金钱豹”自助餐选择了在大环境景气指数不高的时候以2.53亿港元“卖身”嘉年华,相比此前估值上十亿则是大幅缩水,大幅折价的背后是高端餐饮业近些年经营状况逐渐在走下坡路的不争事实。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在高端餐饮中80%以上都在转型中,小南国、俏江南、净雅面临“承压转型”,寻求出路。如今谈哪种转型更为成功还言之过早,但力拓多元化渠道,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已然成为高端餐饮品牌新一轮的尝试。
“总体而言,目前高端餐饮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转型效果不佳,不论是通过多元化扩张、进行大众餐饮转型,还是采取收缩战略,都未能对业绩提升做出较大贡献。”郭凡礼表示。
眼下高端餐饮并未有显著好转,在郭凡礼看来,在此种情况下,高端餐饮,尤其是上市公司不要为了挽回投资者信心,大肆进行概念炒作盲目转型,而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转型战略,将转型落到实处,其实高端餐饮的一些转型方向较为正确,只是在具体落实环节出现了问题。
海淀餐饮卫生可由微信查询
昨天,记者从海淀区食药监局获悉,海淀率先在全市推出“海淀食药”微信公众号,海淀区全部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等级均可手机查询。特别是网上订餐前就可对供餐商户信息了如指掌。
据介绍,为方便消费者随时查询餐饮单位**量化分级评定结果,真正提升消费者对就餐单位的了解程度和就餐质量,海淀区食药监局已经完成了全区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的量化分级评定工作,实现了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全覆盖,并在全市首先推出微信公众号供消费者查询。
消费者可以通过关注“海淀食药”微信公众号,在民生热点栏目中点击信誉查询,输入想要查询的餐饮单位名称或者许可证号,便可以实时查询相应餐饮单位的量化分级等级。截至目前,已经实现了海淀区全部餐饮单位等级可查询,包括大中小学校食堂、普通餐饮单位等等。
网络订餐或手机APP订餐越来越多普遍,海淀区食药监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消费者提供商户信誉查询服务,消费者可在订餐前登录微信公众号查询供餐商户的量化分级评定等级,查询不到餐饮企业即可认定为无照商户。
云南将设餐饮商学院 专门研发滇菜
《“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
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20户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餐饮龙头企业,全省餐饮业总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
说起“云南味道”,过桥米线、气锅鸡、野生菌等都是少不了的美味,为把滇菜产业做精、做强、做大,日前,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舌尖上的云南”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我省除了建设滇菜原料基地,构建高原特色食材供应链外,还将整合省内高校和行业协会资源,设立云南餐饮商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和滇菜研发,培养高素质餐饮人才,系统研究滇菜饮食文化,推广和创新滇菜品牌。同时,支持部分高校增设餐饮管理专业和烹饪工艺与营养学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餐饮教育和岗位培训项目。
此外,我省将由省工商局牵头,行业协会代表行业集中设计、申请注册“滇菜”集体商标,建立标准化体系,通过统一培训贯标、策划营销,加强对外推广;建立经典滇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体系,加大对经典滇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育发展和保护工作,加大对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责任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塑造云南名特小吃连锁品牌,以知名品牌小吃企业的发展模式为示范,在全国及省内旅游重点城市打造云南名特小吃连锁品牌。
创意餐厅 吃的是菜还是创意
简洁的装修,暖灯下的和风壁画,三五位客人,边喝着生啤,边看着吧台里的师傅忙里忙外地热清酒、制作热腾腾的“猫饭”……昨天,记者在平江路上看到,热门日剧《深夜食堂》里的场景,在肖家巷一家小小的餐厅里重现,所有曾在《深夜食堂》中出现过的菜品,都能在这里点到。餐厅老板告诉记者,小店已经开了4年多,不少顾客纯粹是奔着“苏州的深夜食堂”这一创意而来。
电影为噱头“深夜食堂”吸引众多粉丝
日前,记者从雪糕桥上拐了个弯,走进一家开在民房当中的小餐厅。整个餐厅店面很小,只有一张吧台桌、一张地桌,但却坐满了人。从墙上“深夜食堂”的海报中,就能看出这家餐厅的创意源头,而顾客和老板谈笑风生的情形、昏黄而温暖的灯光,香喷喷的现制日式饭菜,更将《深夜食堂》剧集里的温馨氛围完全呈现出来。
这小店已经营了四年多。店主名叫府沈伟,今年35岁,曾在日本东京千叶留学工作了七年,四年前回到苏州。他告诉记者,开这家“小食堂”,是为了纪念自己在日本“居酒屋”打工、维持学业的那段日子。“居酒屋”指日本传统的小酒馆。在那里,府沈伟从一名异国“门外汉”,变成了“日料高手”。回到苏州以后,适逢《深夜食堂》热播,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在平江路上开了这家餐馆,还起了个颇具苏州特色的店名。
“开业到现在,生意一直挺好,到了周末人就更多了。”府沈伟说,前来光顾的客人里,既有资深剧迷、好奇心强的年轻人,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日式小吃料理的制作过程不算复杂,但他对菜品的要求很严格,坚决不放盐和味精,为了保留日式料理的原汁原味,酱油、酒、味噌、海鲜都是原产地进口。
“一开始抱着‘这店可能只是装装样子’的心态来的,没想到东西真的非常正宗,我已经推荐给好几位朋友了。”一位正在吃“鳗鱼蛋包饭”配“八爪鱼香肠”的顾客竖起大拇指说。此外,小店也没有把自己“框住”,点单前都会主动告诉顾客:“想吃苏帮菜的话也可以点,因为小店对面就有菜场,只要您想吃,我们都乐意为您做。”这点倒是深得《深夜食堂》的“精髓”。此外,考虑到周围住着很多老年居民,需要早点休息,因此打烊的时间会相对早一些,没有照搬日剧里的“整夜不打烊”。
创意餐厅“江湖对决”
如何才能笑到最后
“深夜食堂”的大受欢迎,也让人联想起曾经出现在苏州的各类创意餐厅,有些仍然宾客盈门,有些却已经销声匿迹。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苏州近些年的餐饮市场,创意餐厅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通过目前整体发展现状来看,能够长期经营的只占少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早在2007年,借着央视武侠剧的热潮,一些以“武侠世界”为创意的连锁餐厅曾经风靡大江南北。走进这样的武侠餐厅,每间包房都是一个“门派”,服务员自称“小二”,经理被称为“庄主”,而顾客自然是“英雄”和“侠女”了。就连店里的“招牌菜”也都成了武功招式——红烧猪蹄成了“降龙十八掌”、焖锅鸡成了“九阴真经”,而“混元霹雳掌”说的是鸡汁脆豆腐。这类餐厅曾经以**的武侠文化,让不少金庸迷们过了把瘾,也引发了一些“昙花一现”的模仿者。记者在某生活交易平台“苏州”、“美食”分类下输入“武侠”后,发现有类似餐厅仍在苏州经营,但人气不高,而且已经搬离了闹市区。
而在提到对这类餐厅的消费感受时,往往只有特色环境、特色装修甚至特色的服装和餐盘给顾客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菜品的印象却相当模糊。“菜就没什么特色,也就偶尔去一两次还觉得挺新鲜。”上周末刚在园区某创意餐厅消费过的市民陈小姐向记者抱怨说。对此,一位商学院教授指出,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还是菜品质量,近些年各种创意餐厅潮起潮落的发展过程中,能经受市场考验岿然不动的,往往还是以“菜品有特色”见长,“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噱头很多,但对于菜品的质量、口味反而有所忽略,长此以往,最终会被消费者抛弃。”
创意赢在一时切莫赢了眼球输了口碑
主题餐厅的涌现,也吸引了很多充满创业激情的年轻人投身探索。市民李先生是一名工商管理硕士,也是一家比较成功的“创意火锅店”的合伙人,在开店之前早已做足了功课,他告诉记者,他曾经研究过一个案例,早在2007年,在北方某城市出现过一家“黑暗餐厅”,以其**的环境和神秘的感觉吸引过很多顾客。“最有趣的是,顾客点完菜品,要在漆黑的环境下,‘摸黑’将饭菜吃完,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而餐厅也将菜品的原料严格保密。”对此,那家餐厅还承诺“如果顾客能吃出各种菜品的主料,就有大礼相赠”,只是尽管红火一时,却好景不长,很快就关门了。
“很多餐厅都会在‘点子’上大费工夫,但其实这笔投入的最终收益并不理想,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决定他们是否成为回头客的,是抓住他们味蕾的美味菜品,而不是抓住他们眼球的个性、奢华或者特色装修。”李先生解释说,“光有创意,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味,是无法吸引和保留住消费者的。”
“现在年轻人都讲求个性消费,创意餐厅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部分群体,是招徕消费者的一个好噱头。”一位商学院教授强调,“创意餐厅曾经遍地开花,可来得快去得也快,究其原因就是忘记了自己的本分,餐厅要树立起口碑,一定要提供优质的菜品和服务,千万不可低估了顾客理性消费的能力。”
国人点外卖最爱黄焖鸡米饭 看海外哪些美食成老外心头好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叫外卖已经成了都市生活的常态,2015年各大外卖送餐服务平台也拼得火热。近日几大平台陆续发布一年“吃货大数据”,尽管各有侧重,但还是共同勾勒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支付变化,“造节行动”带来的“互联网+消费”等共性场景。
在美团外卖大数据中,黄焖鸡米饭是江苏、河北、甘肃等六个地区人们的新通好。订单量远超其他外卖产品,一举霸占外卖菜品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在“饿了吗”全年交易数据中,最土豪的用户出现在北京,全年共消费18万多,平均每年都要花费493块。订单量第一的用户来自上海,一年订了984份外卖。根据下单时间,“饿了吗”的数据中,加班最厉害的是深圳,在晚上19点到第二天5点的订餐比例高举榜首。不过辛苦工作可能也意味着收入不错,深圳地区客单价40元以上的比例高达40.39%。
天气越差,外卖越火。但雾霾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饿了吗”显示,在2015年11月初,北京受雨雪影响,外卖销售增长两成以上,排在全年第一位。而雾霾天气的单量增长,最高只能排到第八位。百度外卖显示,每天送餐最忙的是午间时段,其中最高的记录是一小时送出了25万份外卖。这一年,平均每个小哥的送餐距离是1.4万公里,大约是北京到纽约的距离。
某网站负责人表示,当消费者不想出门的时候,就是网购最活跃的时候。
与双十一、双十二一样,O2O平台也开始大肆造节。比如517吃货节、37女生节等拉动消费效果明显。
在国外,大家会不会用网上平台叫外卖,大家又都喜欢什么类型的外卖呢?在韩国,网络平台叫外卖是经常的事。大家最爱吃的外卖,除了韩国最有名的炸鸡之外,还有一种美味竟然来自于中国。
韩国观察员南黎明介绍称,外卖最早开始活跃的地方恐怕就是韩国。在韩国,叫外卖十分普遍,不论是职场还是家庭,甚至在学校里都会叫外卖。一般在学校里,老师们有时候还会叫外卖给学生们吃,以给那些疲惫的学生打气。甚至夏季的海滩上都可以叫外卖,以满足出来渡假的人们的快乐兴致。
韩国人叫外卖有多种目的,首先,一些职场不方便出去吃饭时,比如一些小店铺,营业员只有一个人,离不开,就得叫外卖。这种叫外卖一般主要是喜欢点一些韩国人常吃的泡菜汤、米饭等家常饭菜。韩国人叫外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调节气氛。比如,奥运会或世界杯、足球赛时,人们就喜欢叫一两只炸鸡块和啤酒,左邻右舍聚在一起,一边看球赛一边吃炸鸡喝啤酒。鉴于炸鸡块价格便宜,也很好吃,还有喜庆气氛,所以是韩国人最喜欢的外卖食品。除了炸鸡块之外,外卖叫得最多的就是中华饮食—炸酱面了。韩国炸酱面大概在130多年前,由中国山东华侨带到韩国,并且按照韩国人的口味改良,一直受到韩国人的钟爱。尤其是小孩子们非常喜欢吃,不少人如果忙或懒得做饭,就会叫炸酱面。有时候再外加一些其他的韩化中餐,比如炸肉串,炒面等等,美美地吃一顿。一碗炸酱面折合人民币20多块钱,在韩国算是非常便宜的餐饮,所以家里装修或请人来帮助搬家时,主人们也会叫炸酱面给工人们吃,既简单又有油水,很抗饿。韩国人叫外卖的种类非常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炸鸡和炸酱面,所以只要是开这种店,必须要雇用外卖送货的员工。
英国一向是一个被认为不太注重美食的国家,既然大家对吃的要求不高,那外卖会不会因此更加火爆呢?
英国观察员侯颖介绍称,在英国,无论大街小巷都有各自各样的外卖店,出售不同口味的食品,包括印度咖喱、中东烤肉、意大利披萨、炸鱼、薯条等比比皆是。但日渐增多的还是中国餐馆。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调查显示,中餐外卖已成为英国人的最爱。一般英国普罗大众以爱吃咖喱闻名,这被认为是昔日大英帝国时期的口味残留痕迹。然而在英国,咖喱餐馆和外卖店不单出现在南亚族裔聚集的地方,一些咖喱餐馆也登上美食等级饱受好评。但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英国人表示,他们喜爱中国口味的外卖。相对之下,只有23%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咖喱。被认为对英国人来说不可或缺的炸鱼、薯条则排在第二位,只有20%的受访者喜欢。调查同时发现,男性吃外卖食品比女性多,每周吃三顿或更多外卖的男性占12%,而女性只有8%,即便如此,英国人的饮食口味近些年来的确经历了很大的转变。
德国虽然科技发达,但大家对网络技术的依赖度其实不高,那么网络外卖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比较冷清呢?
德国观察员薛成俊介绍称,说到德国,有汽车上的德国,啤酒桶上的德国,就是没有舌尖上的德国。一来德国人对吃似乎不太讲究,二来有法国美食、意大利美食压着,德国人的厨房自然复杂得如同化学实验室,烤个面包、蛋糕等,多少水,多少料都得拿量杯去量,用天平去称,比较有名的大概就是火腿肠和酸菜猪肘子。快餐更是如此,德国外卖几乎被意大利比萨饼垄断。据说是马可波罗的妻子按照丈夫在中国期间吃过的一种面食的描述做出来的意大利版馅饼,在德国非常受欢迎,也是外卖店的主打产品。此外还有土耳其大饼,希腊烤肉等,也是德国人常订的外卖食品,可以通过网络订餐,也可以直接打电话叫餐。一般情况下,半小时之内就送到了,非常方便。最近这些年,随着中餐的兴起,中式外卖如炒饭、炒面以及各种蔬菜小炒也被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所接受。除了中餐馆、中式快餐店提供中餐外卖服务外,不少传统的意大利比萨饼店的外卖菜单里也多了中餐,味道如何就另当别论了。